丁一 :心安便是歸處 ——丁康權(quán)系列組詩審美鑒賞

(2023-02-21 10:31) 5981420

  與本家兄弟康權(quán)相識,還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事,那時他剛從南通來到無錫,身背隨行的包袱,手里拿著兩本自己油印的32開本小冊子來報社找我。我還記得小冊子的封面上有一些紅色的線條花紋圖案,印著“逗號詩選 ”幾個并不粗大的宋體,那是他寫的詩集,裝訂得像模像樣。賞閱了這兩本詩集,我對他刮目相看。那時到報社來找我的作者不少,男女老少都有,可像丁康權(quán)拿著他油印詩集作見面禮的作者,卻是絕無僅有。我們從相識到相熟,之后也就無話不談。幾十年來,他先后被調(diào)到報社、電視臺,當上中層領(lǐng)導,又在商海摸打滾爬,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成功一行,成就了他的文化事業(yè),并成長為電視編導兼制片人,江南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無錫市濱湖區(qū)作家協(xié)會主席,并兼任三家商會會長,先后出版了許多文藝作品集。真是人不可貌相,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數(shù)月前,丁康權(quán)給我發(fā)來他的4組長詩,由《黑洞》(9首)《歷史題材》(7首)《壬寅迷局》(4首)《西藏》(5首)組成,共計25首700行左右,題材宏大,洋洋灑灑,矞矞皇皇,涉古今中外。前不久,又在他的個人公眾號“逗號書院”中讀了他的留言:“深夜不寐,翻讀24 史。24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24部正史的總稱,均以紀傳體編撰。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時期(約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涵蓋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內(nèi)容。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24史之所以被稱為正史,既與這些史書在中國史部書籍中的地位有關(guān),也與歷代皇朝宣揚正統(tǒng)觀念有密切聯(lián)系。其中《史記》和《資治通鑒》兩本司馬所著的巨書,此生必讀。”很是感慨??禉?quán)并不是史學學者,也并不研究史志,但他的這段留言卻讓我震憾。要知道沒有多少中國人會去研讀西漢司馬遷花了十幾年心血寫下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52萬余字的《史記》,更不會有多少人去誦讀北宋司馬光300萬言的《資治通鑒》。

  我曾在他寫的《歷史題材》系列中讀到過《隋唐演義的英雄美人》《李顯:六味帝皇丸》《大宋宮詞——反攻》《榮巷的青石板街》《篡位》等詩篇,從這些題材可以反映出他對古籍是有很多了解的。就拿《王陽明之“心學”》這首以歷史題材敘事的詩,30幾行、不足400字,就把王陽明與”心學“寫得明明白白。不妨全詩茲錄如下——     

  我從1996年發(fā)黃的儒釋道的書籍里/找到三個字“王陽明”/岑奶奶1472年的我有一個夢/神醫(yī)緋玉抱一赤子降生/比1872年的曾國藩要大400歲/比1972年的南師大酈波要大500歲/“瑞云樓”五歲才會發(fā)音/九歲就道出“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弘歷元年17歲成婚/讓諸小姐洞房垂淚對紅燭/與道士打坐得道忘了回/68歲的大師與18歲的“圣人”一次逅遇/拜謁婁涼喜得“程朱格物”/7天7夜格到吐血踐行“守仁格竹”/宦官劉瑾正德元年追殺貴州龍場地/因禍得福龍場悟道/圣人必可學而至/萬世開太平/創(chuàng)立風靡500年后的“心學”/至善 心的本體/心即理/我等俗人之輩一直仰望的天空/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天理/道心/人欲/人心/真儒 余姚出生的守仁/將理與氣 太極與陰陽交融一體/從武 正德14年平定寧王朱宸濠/從文 守制開學/完人之問/心學之問/做一個純粹的哲學史上的大儒/任俠使氣/非理學之溫良/也是我從逗號書院里讀懂他/“霸儒”二個字。

  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守仁,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與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并稱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shù)思想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于一身,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文章博大昌達,俊爽之氣于行墨之間。王守仁54歲辭官回故里講學,在紹興、余姚等地創(chuàng)建書院,宣講“王學”為善去惡是格物。“王學”受道家的影響多于佛家,但終究不離儒學本質(zhì),強調(diào)“心即是理”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致良知”,從內(nèi)心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知與行關(guān)系強調(diào)要知更要行,所謂“知行合一”。

  國民政府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曾有這樣的評價:“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康權(quán)詩的觸角涉及中國歷史上這位大思想家,沒有一點美學和哲學修養(yǎng),是很難把握的。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葉嘉瑩說過這樣的話:“中國重視感發(fā)作用的詩論,就如同一座建筑物所最須重視的深奠的根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康權(quán)很從容地用一根負重的扁擔,把“王學”挑進詩行;用一支鏗鏘的筆,給詩句涂上一層濃濃的美學色彩,用一把鐵犁,深耕著詩的種子的根,讓他在“逗號書院”里讀懂“霸儒”。      

  正如他在《基督的洗禮》的詩行中所描繪的那樣,他用了30年的文學時光,慢慢地詮釋出儒釋道與基督教,慢慢地體會“仁”與“神”這兩個字的意義。有一點教養(yǎng)的人都知道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是歐美教民的主流,伊斯蘭教在中亞、西亞和北非一些國家盛行,佛教分布在東南亞地區(qū)。再細分一下,基督教有三大流派:分別是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派別;佛教則有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大派系?;浇淌且簧裾撟诮蹋邢嘈胖饕d基督為救世主的教會,基本經(jīng)典學說《圣經(jīng)》,分《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構(gòu)成。伊斯蘭教阿拉伯語有安拉、崇尚和平、祈求安寧,以《古蘭經(jīng)》為基本經(jīng)典學說,綠色代表和平。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以前的古印度,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佛教典籍共分為經(jīng)、律、論三藏。此三大宗教目前各自被一部分國家列為國教。康權(quán)用“基督的洗禮”作詩的標題,用這首詩中告知讀者,他信佛信道,還沒有受基督的洗禮,在金陵求學時的后宰門,清晨健身的女牧師,和他一樣沒有受戒洗禮。康權(quán)信仰王守仁的“王學”,以上一些宗教常識,他一定爛熟于心,他的審美態(tài)度也一定是哲學的抑或宗教的,所以他才能寫出《歷史題材》系列組詩。     

  《黑洞的猜想》是丁康權(quán)思緒游離于宗教又反問著宗教的一首好詩。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逃脫的天體。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史瓦西通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場方程的真空解,表明如果一個靜態(tài)球?qū)ΨQ星體實際半徑小于一個定值,周圍會產(chǎn)生奇異的現(xiàn)象,即存在一個界面——“視界”,進入這個界面之后光也無法逃脫。這種“不可思議的天體”,美國物理學家惠勒稱它名為“黑洞”。黑洞把物質(zhì)拉在一起,第一代的恒星和銀河系可能就是這樣出現(xiàn)的。2015年,霍金對黑洞理論進行了修改,宣稱黑洞實際上是“灰色的”。新“灰洞”理論稱,物質(zhì)和能量被黑洞困住一段時間后,又會被重新釋放到宇宙中。2017年,美國卡耐基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有史以來最遙遠的超大質(zhì)量黑洞,其質(zhì)量是太陽的8億倍……這些黑洞理論在宇宙學中,有望推動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禉?quán)大膽地運用對黑洞的猜想,用一串串詩行設問,寫成了一首不短的抒情詩,有點像屈原的《問天》。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蘇格拉底,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jù),影響了他的學生柏拉圖對于靈魂的概念,柏拉圖又影響了他的學生、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古代的黑格爾:亞里士多德。師生三賢,打開了世界科學之門,引發(fā)了康權(quán)智慧神經(jīng)中的“詩思”。不妨也茲錄如下——

  我翻開古希臘三賢“蘇格拉底”的詞典/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一直纏繞50多年的哲學命題/被霍金的外星球的黑洞猜想打破/尋找黑洞是面對浩瀚宇宙天體的夢想/我在如東農(nóng)場的棉花地里/用書包裹著的上海牌收音機的世界里/就開始遐想銀河系的邊緣區(qū)的彩虹/站在帕爾馬的群島上/用哈勃遠望鏡和赫希爾遠望鏡/尋找兩個黑洞帶來碰撞的巨大引力/查爾斯和我并不是在尋找巨大的黑洞/而是證明愛因斯坦的天體物理定律的失效/我們的太陽太小/不可能變成黑洞/中子星是太陽的三倍/無情地向外擴散裂變/黑洞是什么?如何形成?/演變成為黑洞數(shù)學的旋轉(zhuǎn)意義/我和查爾斯猜想 從黑洞中/提取一個又一個發(fā)電站/燃燒的粒子發(fā)散開來/M87的粒子噴流是由射電信號引發(fā)的/接近到我們認為視界/又要問黑洞的奇點在哪里/一直沒有找到它雜亂的團狀物/這個黑洞和那個黑洞/距離今天已有7.4億光年/比太陽大一萬倍的質(zhì)點/它到底是上帝創(chuàng)造/還是外星球人的演變/它來自哪里?又去向何方?/我用寫詩的手不停的在書房里比劃著/慢慢地在黑洞的夢幻中睡著了……   

  丁康權(quán)認為黑洞是一直纏繞人類的哲學命題,對黑洞的審美態(tài)度,與愛因斯坦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及空間問題,并與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有著同樣的設問與思考。他的這些系列詩歌,從精神上表現(xiàn)為一種新境界,詩行之間基本能前后照應、氣脈貫通、新穎巧妙、匠心獨具??禉?quán)是智慧的也是努力的,他的詩證實著:人性,是最經(jīng)不起摧殘的,能讓所寫之詩深入地溫暖著人心,就是活著。從《西藏》系列組詩,同樣可以證實他的這一審美態(tài)度,他一定到過西藏,或許不止一次,山川異域,日月同天,對西藏的風物人情有著刻骨的溫柔,在《倉央嘉措來到了羊卓雍措湖》一詩中,他默默地寫下倉央嘉措的羊湖的美景,納木措和瑪旁雍措兩大湖,冠絕藏南,不為修來生,只為在羊湖觸摸著她的指尖,在羊皮紙托起的文字中,藏著倉央靈童的經(jīng)筒,在曠古的煙塵深埋著鎖鏈,天葬烤熏著逝者的身軀,留下絕色在羊湖的水波上……

  同樣,在《布達拉宮的膜拜》這首詩中,他更是這樣描繪:在離天最近的地方,小伙子一邊以各種祈禱的姿勢膜拜,一邊用手輕輕地觸摸天上的云彩,敬畏的眼睛,仰視著布達拉宮的雄偉。在朝圣路上死去的同伴,將同伴的牙齒敲下帶到布達拉宮,嵌入佛前檀香木柱的縫隙里,活著的死去的,都是三步一叩地來到圣地。敬仰的布達拉宮是西藏的支點,還有釋迦牟尼指骨舍利,額頭流血的跪拜,承載著布達拉宮的柔情,淳樸和肅穆映襯下的輝煌,作為生命中一次真正的犒賞和恩賜,聆聽歷代達賴塔葬的神奇故事,只有美麗的格?;ǎ瑸楣虬莶歼_拉宮的小伙踐行。

  《大昭寺的酥油燈》從四面八方趕來寺廟的信眾,每天都要手持酥油燈,捐上布施,頭頂著12歲等身釋迦牟尼像,膜拜著唐太宗贈給文成公主的嫁妝,吐蕃王朝立國之君松贊干布將釋迦牟尼佛像與藏傳佛教,廣施善男信女。女藏胞在我的眼前,打點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酥油燈,拿回去供奉剛剛逝去的男人,背上馱著不滿13個月的女娃,來到大昭寺廟堂上,用身軀丈量朝圣之路,頂禮覺沃仁波切,種下她解脫的因緣,賜的酥油燈,來回轉(zhuǎn)走著上千圈了,還沒有停息的意思,手持經(jīng)輪感向著她需要的遠方。這些詩行多美啊,是從心窩里掏出來的熱淚滴在雪白稿紙上的祈禱??禉?quán)由女藏胞對酥油燈的頂禮膜拜而起興,其感應極微妙極朦朧,這些感性的由來,并非都可以做理性的解說,所引發(fā)出對人生信仰的感慨,之間的美學因果并不難理解。在大昭寺的酥油燈與他之間引發(fā)的感應,情意相通、聲音相應、心靈相襯,恐怕連康權(quán)自己都未必能說得清這種神圣的感應由來,只是用詩行虔誠地表達人生的即物即心,寫盡人間辛酸。西藏系列組詩,大多運用直接陳述的寫作手法,卻足以引起詩歌審美感發(fā)的傳達。在一些文學交流會上,我常說宗教和哲學,是離人最近的學問,通過哲學、美學與宗教的層面,去剖析生命,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認識自己的錯誤。文學的深度需要時間和災難的摔打,藝術(shù)風范如此,詩歌亦如此。不是所有的熱愛都顯而易見,但所有的力量都值得被看見,人生的自我治愈能力無比強大,關(guān)鍵在于邏輯建構(gòu),如何設定在善的美學大系統(tǒng)之中,讓生命不斷自我突破,是智慧更是修行。如是,才能明白莊子的宇宙觀,才能通達人欲??禉?quán)的詩歌,正是在詮釋著這些哲理。

  當然,丁康權(quán)的詩并不都是十全十美的,有些詩行里沒有用生命的激情噴寫出來,在對歷史與文學邊緣帶的感悟之時,還產(chǎn)生著理解上的某些歧義;對古人之情與現(xiàn)實之冷的文學表現(xiàn)方式還存有一些誤區(qū)。本文所指審美,即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上感知、認識和評判詩歌存在的美與不足,鑒于有“審”才有對“美”的認知,也才能指出不足之處;審美鑒賞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加以理性的充分參與,依照審美標準去鑒別審美對象,讓作者與讀者都能獲得很多美的享受。詩歌是從心里長出來的,心很貴,一定要裝最美好的東西。我們有理由相信作為詩人的逗號,康權(quán)執(zhí)著于“今天的政治、明天的歷史、后天的文學理念和觀點”。

  在青年時代六朝古都的金陵求學之時,就奠定他對歷史與文學交融碰撞的理論基礎,如今加上20多年經(jīng)商的滄桑人生經(jīng)歷,寫出的歷史題材系列詩歌,更具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江南文化風韻,尤其是受北宋王安石、蘇軾在金陵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影響,給逗號在這個歷史時段創(chuàng)作提供詩歌的寫作空間的無限可能。康權(quán)曾經(jīng)在20年內(nèi)三次去過位于朝天宮的南京博物館,從那兒更感受到唐宋至明清江南文化歷史的厚重。   

  上善若水,阿彌陀佛。

  作者簡介:丁一,江南影視藝術(shù)學院暨清邁大學教授,國家一級作家。